假如我们不喜欢你,你可以走吗?

“假如你们不喜欢我,我不会永远在这个位置上。假如你们不喜欢现在的政府,它也不会永远执政下去,但如果你们离开英国,那就真的永远回不来了。”批准了苏格兰公投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演讲,大打爱国牌,试图挽留苏格兰。这段充满感情的话广为流传,让人感到:世界真的变了。

以前的世界可不是这样的哦,且不说日不落帝国曾经在世界各地拥有的近百个殖民地在脱离他之时要就是浴血奋战,要就是历经磨难,就拿与他同宗同祖的美国,也曾为了独立而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独立战争”。那时,如果英国人会说“假如你们不喜欢我,我可以走”的话,成千上万的生命就不会牺牲了……

当然,地球上并非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这种变化,例如今年初才发生的克里米亚公投,就缺少了含情脉脉的“爱国宣言”,而更多的是硝烟弥漫和剑拔弩张。

无论是克里米亚公投脱乌入俄,还是苏格兰投票要和大英帝国“友谊地久天长”,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并不像一些地缘政治学家们夸夸其谈的。地球上的国家从30多个发展到如今的200个左右,分分合合,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而真正对世界影响最大,对我们每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反而是主导、贯穿这些独立与分裂之中的政治观念与价值理念。

从苏格兰公投以及卡梅伦首相这句声情并茂的爱国动员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地球人,恐怕比苏格兰独不独立更有意思。这种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不是爱政权,也不是爱执政党,更不是爱卡梅伦这样的领导人。

那么爱国是爱什么呢?对于执政的卡梅伦来说,是爱这块土地,维护这块土地的完整就是爱国。而对于那些要求独立的苏格兰人呢,就是爱自己所在的这块土地,爱自己的族群,爱他们自己。苏格兰拥有目前最盈利的油田与渔场,可在“大一统”的英国统治下,苏格兰人不但获利不多,还要为用油交税。独立后的苏格兰不可能太顺利,但却可以让居民享受更多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利润。

对于苏格兰人来说,爱国不但不是爱党、爱政府、爱领导人,甚至不是爱“统一的土地”,而是爱脚下的土地与生活之上的自己。这之前的克里米亚公投虽然更加复杂,但有了公投权力的克里米亚人“用脚投票”试图脱离乌克兰而加入俄罗斯,肯定和俄罗斯比乌克兰富裕很多不无关系。

世界上大国包括美国、中国和一些欧、亚大国,都或多或少存在苏格兰这样的问题:少数族群或者偏远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却在大一统的爱国传统里成为资源输出、为国家做贡献的配角,且稍有不满,就以反对政权、分裂国家进行打压。美国曾经为了“无选票不交税”而反抗英国,他自己却也在印第安人问题上步英殖民者后尘,但美国毕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从他处理阿拉斯加石油收益上可以看到这种变化:阿拉斯加居民首先获得了这块土地上石油收益的“红利”。

澳大利亚也是英联邦国家,奉英国女王为最高国家元首,前几年我住在那里时曾举行过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离英国而成为共和国。不少华人支持脱离英国,这样就可以选澳洲总统了,而不是首相、总督还有英女王,虚虚实实,让人烦。

但投票结果却是支持共和的略输一筹。究其原因,除了澳洲大多数人源于英国,且英国并没有像当初对待美国那样(应该是吸取了教训)阻挡澳洲立国,还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是否脱离英国、是否“独立”对民众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深一层追究下去:英国女王和澳洲总理、执政党有什么区别呢?

是啊,“爱国”中的爱英国和爱澳洲到底有什么区别?爱澳洲既然不是爱澳洲执政的首相与大选胜出的党派,爱英国既然不是爱卡梅伦和他的政府,爱国既然已“沦为”爱自己和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分享共同的价值理念,公平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那么,要不要英女王,以及管理这个国家的是首相还是总统,真有那么重要吗?

这种观念的变化已经发生很久了,但在地球上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听上去还可能只是一个“梦想”:在一些夺取了政权就掌握了民众生杀予夺的大权,当了官就可以贪污腐败包11个二奶的地方,爱国一定不能是爱这块土地——这土地根本不属于你啊,爱国更不是爱自己——你们都爱自己,谁来爱统治者?

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假如你们不喜欢我”——你们可以走,否则,我可以把你们赶走,扒掉你们的房子,夺取你们的资源和财富,还可以让你们闭嘴,把你们关起来!

因此,对于那些地区的民众来说,他们不一定真能看懂苏格兰公投,但我相信,他们都还怀抱着这样的梦想:假如我们不喜欢你,你可以走,假如我们不喜欢你的政府,我们可以改变……

杨恒均

THE END